你见过手握权力、说话顶天的人,一夜之间从风光无限变得家破人亡吗?三百多年前的北京城里,鳌拜就是这么一号人物。鼎盛时他一句话能让多少人低头哈腰,等到风向一变,那些荣耀都变成了危险的符号。京城之外,鳌拜的孙子尔坠和家人连夜逃亡,改名换姓,过上了"普通人"的生活。这些百年前的恩怨纠缠,留下了一连串的问题:权力真的让人安全了吗?辉煌的家族转眼就会没落吗?
同样是一家人,有的住着紫禁城的玉楼金殿,有的踏着山野里的泥泞小路。朝堂上,鳌拜一手遮天,康熙皇帝却也不是善茬。有人觉得鳌拜是国家的顶梁柱,有人却把他当成祸害,这个"谁主沉浮"的故事一直没消停。正派反派,谁输谁赢?大家都说康熙小小年纪城府深,但鳌拜就真的自作自受吗?可这些表面上的针尖对麦芒,背后还有多少事我们不知道?
想象一下,鳌拜的家族不只是高高在上的官员。早在努尔哈赤时代,他的曾祖巴雅喇就在战场上拼命,萨尔浒大战也是他们积累家底的第一步。到皇太极掌权,鳌拜自己也靠打仗出名。明清交替、家族升迁,每一步都是流汗流血换来的。
可风头太过猛也不是好事。顺治去世后,幼年康熙登上皇位,鳌拜成了实际掌控朝堂的辅政大臣。他霸道起来,谁的面子都不给。康熙年轻,外表服帖,心里其实就像下围棋早早布好了局。百姓怎么讨论这场“政变”?家里聊天,大人叹气:这天下哪有长久的钢刀?孩子们则好奇,咱们以后还能不能听到鳌拜的故事?
风暴之后,表面看起来一切归于平静。鳌拜被擒,党羽该抓的抓,该判的判,朝堂似乎恢复了秩序。有人说,皇帝就该这样,哪怕年纪小,关键时刻也不含糊。官员们开始表忠心,奏章一摞一摞的上,可谁心里能真服气?也有不少人私下议论,鳌拜是犯了点错,可再怎么说也是老功臣,弄得这么绝,有些说不过去。
与此同时,哪怕是真的错,后人都要跟着吃苦,鳌拜的后辈连夜逃亡,他们并不全都是“坏人”。一边是朝堂上的冷酷,一边是民间的无声哀叹,这里面的无奈,恐怕不只是功过一笔而已。
就在大家以为鳌拜这家子就这样完了的时候,鳌拜孙子尔坠深夜带团家眷,从岫岩州一路奔波,换了姓氏,藏身山林。金家屯的故事,就这样在逃亡、饥饿、疾病、恐惧中,一步步生根发芽。
但谁能想到,满腔荣光的贵族,竟然要在深山林里靠吃野果活命,还得悄悄用满语教孩子说话,满文的族谱只能偷偷藏在梁上甚至地下。直到几十年后,一块不起眼的石板墓碑出土,用三种文字写明尔坠是鳌拜之孙,这尘封已久的真相才让人恍然大悟:风光和灾难竟能这么快完成了切换。
而与此同时,北京城这一脉并没有彻底断绝。康熙晚年甚至还为鳌拜后人平反,恢复了爵位,并分封给达福。大起大落的背后,其实是帝王与功臣的博弈再升级——该扶持还是打压?谁的决定更重?而达福飞黄腾达,居然也转眼就战死沙场,福祸难料,世事如棋谁又说得准?
表面上,金家屯慢慢安稳下来,家族也认了鳌拜是自家的祖宗。每年祭祖、重修族谱,一切像普通的庄稼人家一样。但历史的齿轮并没有停下来。京城的另一支后人,爵位从超武公降到男爵,升降荣辱全看皇帝一句话。
关键是,族谱的保存也磕磕绊绊,一度差点彻底丢失。到了现代,大部分族人连满语也不会说了,贬为男爵甚至连爵位的意义都淡了。历史的波澜像一锅烧开的粥,咕咕作响几阵,最后还不是回归平淡?
分歧也越发明显:有人觉得皇帝宽仁,鳌拜家还能留下一点血脉、捡回爵位,是天大的恩典。可也有人问,这荣耀是鳌拜家自己争的,怎么能说没了就没了?一刀切的政策,真的公平吗?
说白了,这一出出权贵沉浮的戏码,看着热闹,其实多少带点讽刺。你说清廷够仁义,不是一锅端而是小恩小惠,但真要认真算账,鳌拜的后人淹没在历史长河里,不就是那句“大树底下好乘凉,风雨一来全埋了”?谁都知道皇权最厉害,皇帝怎么做都能讲出一堆高大上的理由,什么“恩德”“体统”“为后来人借鉴”,实际上乐呵了几代人,吃苦的却是一大家子。
再说了,不管是金家屯还是京城,鳌拜后人最终都成了普普通通的老百姓。偶尔清明时分,祭拜一下,聊作怀旧谈资。贵族的血脉,满语、满文、家族诗,也许当年是荣耀的印记,现在更像从博物馆里望出来的眼神,隔着玻璃和现代人说“我也辉煌过”。
那些歌功颂德、说公道话的,或许忘了,历史就是胜利者写的。说平反就平反,说降爵就降爵,百姓和贵族,还不是像棋盘上的棋子,轮到你走时才会被人惦记一眼。说什么家族荣光、说什么爵位传承,说到底,还不都是一阵风?
你说,历代王朝都喜欢翻旧账、抬高一波“功臣后代”的地位,是历史的包容,还是给自己贴金?有人觉得恢复鳌拜后人的爵位是真仁义,有人觉得这就是顺便收买人心,顺带巩固皇权。你觉得,过去的功臣到底得了什么?丢了多少?皇帝说平反的时候,是不是也用另一种方式提醒大家,皇权才是永远的主角?有多少遗忘是真的无声无息,有多少荣光其实早被历史的尘埃盖住了?欢迎聊聊——你觉得哪一种命运更公平?
久联优配-久联优配官网-太原股票配资网-地方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